2016年9月30日 星期五

【瀘沽湖‧亞丁穿越記】卷一、緣起


道聽塗說

還記得那是2013年滇藏線騎行時,在林芝縣魯朗的夏日午後。我坐在門前的石階上與一位素昧平生的騎友閒聊。應該是聊到關於香格里拉的正確性,他說:「有機會的話,你真該去稻城、亞丁看看,絕對比中甸更值得《香格里拉》這個名號」。我問了稻城的出入口,但與前往拉薩的路線偏離太多,無法列入那次騎行的旅程之中。但令我感到有意思的是,那位驢友建議我從瀘沽湖走到亞丁,串成一條徒步路線。瀘沽湖我是聽說過的,在《轉山》這本書裡描述的:「你還不知道她的名,因為那聲音被黃昏的風吹散了」那美麗的瀘沽女子松娜,那溫柔婉約的摩挲女兒國。同時間我打開地圖,感到非常驚訝:「這兩個地方距離這麼遠,能夠串起來一塊兒走嗎?」他說:「肯定的,網路上你搜一下攻略,已經有人走過了。」

不搜不明白,這才知道約百年前奧地利的植物學家洛克(Joseph F. Rock)在這塊區域留下了豐富的資料,其中幾篇發表在國家地理雜誌的文章,影響了詹姆斯‧希爾頓(James Hilton),因而成就了《消失的地平線》這一本小說,並翻拍成電影。書裡所用的「香格里拉」這四個字,日後便成為人們心目中烏托邦理想國的另個代名詞,撫慰在19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的人心。打自那天起,這路線就擱在心底,直到三年後,我才得緣踏上這條朝聖之路。

以一種分牛肉的心態,「香格里拉縣」被特定指為「中甸」此地;「香格里拉鎮」乃是亞丁村外40公里的一個小縣城;就連稻城一旁的「鄉城縣」,其縣城所在地也被命名為「香巴拉鎮」。如此多重複用語,為了以示區隔,我將此次瀘沽湖至亞丁的穿越路線的區域泛稱為「大香格里拉」。

從這裡的河流說起

大香格里拉的地理位置大約在金沙江的上游、以及支流通天河這區域內。金沙江就是長江上游的泛稱,這段區域內山高谷深,正是從前地理課本所述「橫斷山脈」的最前哨。從金沙江起向西緊接著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每一條衝出山高谷峽後,皆成為世界上有名的大江大河。一個有趣的現象,這四條發源自中國大陸的巨流,僅有金沙江一路朝東流往東海。莫看金沙江向東流得理所當然,在我所稱的大香格里拉區域內,其實金沙江也受地質構造所影響,南北衝撞了數回,也就是旅遊書上所書寫的「金沙江大拐彎」。其中向北那一拐的迴彎,正是通天河注入金沙江本流之處。沿著通天河溯源向上數里,忽有三座雪峰拔地而起,尤其在群峰並峙的此區,仍然顯得特別出眾。

三峰座落恰巧成一個倒三角形,座落最南,也是倒三角之尖的叫做「央邁勇」,本座也是我覺得山形最為挺拔、俊俏的,藏人認為是文殊菩薩的化身。

倒三角之左被稱為「仙乃日」,海拔是三者最高,達6015米,因出眾的山勢還曾被洛克誤以為比聖母峰更高,當時以新的世界第一高峰發布了電報,鬧了笑話。藏人認為此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至於三角之右,就是「夏諾多吉」了,龐大的山體在三座裡最顯渾厚,高度與央邁勇相同,皆為5985米,藏人認為是金剛手菩薩的化身。

接著說這裡的人,搭起的路

在上述的山、水之外,這塊今日四川、雲南、西藏交界處,曾經是舊地理課本的「西康省」。橫斷山脈中盡是大峽谷,居住的民族眾多。我只提我所遇見的,從瀘沽湖起的納西族、摩梭族、普米族、彞族、白族,乃至較靠近三神山的藏族,皆在這大峽谷內奮力生存著,並傳承著各自的文化。為何大香格里拉民族眾多,又為何其生存之不易?從橫斷山脈的俗諺便可窺見一番:「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我們這十天總是不斷經歷:「滿是密雲的天空彷彿不願向外人昭示此美好之域,但陽光也會偶爾破雲而入,曬得你汗流浹背。更別說當爬升到四、五千米的啞口後,本期待暖陽曬去一身寒意,怎知雲霧靠攏,一陣冷雨直下,說不定下一秒又轉為飛雪」。所以說能在這大香格里拉生存下來者,我們都得致上最高敬意,無論是哪一族、哪一種信仰。

關於「路」,我們所行走的,是由馬幫所踏出來的穿山越嶺之徑。從前還沒公路這詞,西藏向雲南輸送牛羊肉,藉以換取消油解膩的茶葉,靠的都是驢馬千里馱負的成果。行在此路上的旅人們一出門就是數十天、把個月,雖不全然以拋家棄子來形容,但這正是在橫斷山脈存活下的寫照。於是這條靠馬幫馱輸茶葉的路線,被冠以了一個簡化的詞:「茶馬古道」,但仍訴不完古道上的無奈與辛酸。

時代在演進,如今這條瀘沽湖至亞丁的徒步穿越路線也很難完全走在舊時的馬幫路上了。一部份是馬幫路被汽車公路給取代,譬如說水洛鄉到嘎洛村這段,或是另一種:馬幫路與公路並存,譬如邛依村至水洛鄉,溫泉村至烏腳鄉,捨公路而故意行走於馬幫路也顯得較無意義。甚至我們遇見一般驢友僱用馬幫時,接到上述路段時,因人僱車相對較為容易,竟發生:「人們捨棄徒步而搭車,還在僱用的驢子得在後頭追車」的有趣現象。 

所以公路、鐵路開拓後,茶不需再用老方法輸送了,就連不辭千里而來的驢友們也貪圖公路的快捷,捨去馬幫。那麽接下來大香格里拉會繼續演進至何地步,不難想像。

 可以參考的有

想要多了解大香格里拉的話,詩意一點的可以讀《消失的地平線》這本小說;務實點的,把洛克當年的兩篇國家地理雜誌文章找出來,裡面的圖片非常值得一晒。倘若要更深入的話,洛克的另一本著作《中國古納西王國》對此區的民族采風也相當推薦(圖也很多,僅做今昔之較就已經很有趣)。若想對藏東橫斷山脈有更深入的了解,馬麗華的《藏東紅山脈》將帶領你進入這個精彩的國度。其他關於納西、摩挲人的研究也挺多的,多看一點,對此區有更深入的看法。最後我推薦Stephanne Sutton的《n China's Border Provinces》,上海辭書出版社有中譯版《苦行孤旅-約瑟夫‧F‧洛克 》李若虹譯,對於當年洛克探行大香格里拉區,同時間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沿海的軍閥割據、對日抗戰,內陸的盜賊橫行、土司封建,那樣的時空背景之下,洛克仍埋首叢林間採集,並運用高超的社交手腕,處處逢凶化吉,其經歷著實有趣。

以上,關於「緣起」僅行筆至此,接下來我將以每週一篇圖文的規格,跟大家分享此行我的所見所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